湛江市第四中学简介
湛江市第四中学创办于1956年,位于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椹川大道南端,校园宽敞,环境幽雅,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霞山区教育的窗口。
走过50年风雨的四中,在岁月尘沙的洗礼中,经历了艰苦创业、励志创新、锐意进取、开拓未来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扬帆搏浪,取得饮誉湛江、蜚声南粤的骄人成绩。它是“省一级学校”、“广东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
四中育人环境优良。校园占地面积4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250平方米。它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气势宏大的图书馆,功能齐全的科学楼;有先进的电脑室、语音室、课件制作室;有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电视监控系统,实用的演播室;有文明整洁的学生公寓和价廉物美的学生食堂;轻松的音乐室、雅致的美术室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图书馆藏书9万册,是学生获取知识力量的重要源泉。学校现有教学班89个,学生人数达6000多人。
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23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7人,一级教师11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广东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班主任、南粤教坛新秀共15人,18人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学校承担国家级“十五”规划教研课题主课题的子课题和省级教研课题11个,其中3个已获得国家级结题成果奖,4个已获省级结题成果奖。近5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撰写论著5部。观摩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72人次,其中余伟坚老师获全国一等奖。
办学效果显著。在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遵循“爱校、创新、求真、奋发”的校训,倡导“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风,坚持以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体艺特色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模式,高考中考成绩显著,连续十九年被评为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连年囊括霞山区总分前三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紫荆文学社办得有声有色,近5年来学生征文获国家级奖192人次;全校师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全国奖励165人次,省级奖励277人次,市级奖励共849人次;学校篮球队、田径队分别9年、11年蝉联霞山区冠军,一批批音乐、美术爱好者从这里走向艺术的殿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50年艰苦创业,艳冠群芳;新世纪再创一流,任重道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湛四中这艘充满生机的航船,一定能载着四中人新的梦想,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碧海蓝天,乘风破浪,再铸辉煌!
办学特色
走进湛江四中,只见生机盎然,姹紫嫣红,令人心旷神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整然有序。挺拔的大王椰矗立在校道两旁,枝叶繁茂的大叶榕、菠萝、芒果、龙眼树带来了匝地浓阴,引来了鸟鸣蝶舞。这四季常绿、花香果硕的自然景观,和树荫下、楼房前的阅报栏、书画廊、“科技之窗”、伟人塑像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启智、育德、审美功效的文化氛围。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齐全的科学楼,还有造型别致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学生公寓、湛江市中小学示范性饭堂,为学生创造了求知的乐土。学校先后被评为湛江市“庭院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科学的管理制度。陈翠兰校长从1998年担任校长开始,承前启后地推出了依法治校的“十二项”基本原则(明确方向、确立目标、精诚团结、政通人和、改革创新、整体优化、严明法章、树立校风、服务教学、教学相长、开源节流、理论指导),以“四个观念”(素质教育观、民主管理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合理配置资源的效益观)为先导,坚持“三个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的教育法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两高”(高标准建设一个领导班子和一支师资队伍,高标准培养“四有”人才)、“一色”(创办有特色的一流学校)。她注重理论学习,求真务实,率先垂范,与时俱进,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领导艺术水平。校级领导中已有两人参加了省举办的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她和领导班子一道培养、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到中层领导岗位上来,并大胆授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坚持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推动了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
教学改革
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致胜之母。湛江四中坚定不渝地贯彻“以教改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改,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策略,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立项,新课标课改实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作为霞山区新课标课改实验的重点学校,多次承担区、市组织的实验课、研讨课任务,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数学、物理、地理三个学科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22人次获省级各类教学大赛奖。参加课改实验的高一年级在市组织统考的九门课程中有八门成绩名列同类学校榜首。近十年来,学校共承担了12个国家级、省级子课题,研究范围从政教到各个学科。校长亲自担纲,主持研究。现已有4个课题结题,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鉴定,有的还获得了成果奖。正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有四项通过了中期评估检查。教改科研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中考连年名列区属中学榜首,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2005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达417人,增幅为40.4%%。同时,培养了一批富有研究精神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均有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论文比赛中获奖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程喆老师担当了5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有4个课题已结题,其被推荐为省名专家培养对象。青年教师杨伟洲主持的《专题学习网站的教育性研究》在省总课题组的成果评比中,评为二等奖。他带领电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奖10项,几年来,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论文41篇,并被评为湛江市“科技之星”。
教学成果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的根本保证。为此,湛江四中确立了“三个代表铸师魂、先进文化塑师德,行为规范树师表,终身学习促师业,规章制度立师纪”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教师努力提高学历层次与业务水平。学校制订了《师德考核细则》,持续开展“立高尚师德、树师表形象”的教育活动,完善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和职务晋升管理机制,开设各类业务培训班,开展“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还有教师基本功、说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竞赛,激励教师争当师德楷模、教学专家、育人典范。在“百、千、万”工程中,学校还选送了13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的名教师、名专家的培训。现在获全国、省级优秀教师称号的10人,市、区级优秀教师60多人,特级教师1人,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市劳模1人。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湛江四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自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后,各研究小组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到自然生态等方面都设立了研究课题,撰写了大量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广东省近几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就有13项成果,其中《湛江市路面新景点———街心花园透视》获“博冠科技探索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比赛,在2005年第20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湛江四中获“优秀组织奖”,是湛江市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学校。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省港中文字典应用邀请赛中,市四中代表湛江地区捧回了亚军的奖杯。各学科竞赛中,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的84人次,省级奖的84人次,市、区级奖的624人次。学校“紫荆”文学社现拥有社员430人,共有800多人次在全国语文报杯等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不少学生的习作在各类刊物上发表,2005届毕业生倪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2005年高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中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免试录取。文学社现正申请加入中国校园作协。学校体艺特色班办得越来越好,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获得荣誉
湛江市第四中学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省文明单位、霞山区“窗口”学校。近十年来,该校坚持“三个面向”,以改革求发展,靠社会办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学校管理,美化育人环境,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形成良好校风,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各项设备设施已于1996年达到省一级学校的标准,现又增建了图书馆、档案室和七个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实现教育管理技术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为全省100所电教实验学校之一。 该校积极开展教改和科研,综合教研课题《以情感为动因,激发学困生潜能》被省教厅批准为省教改科研六大重要课题之一。化学组《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
科学素质 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近两年,教师撰写教研论文获省、国家级奖的20多篇。高考中考屡创佳绩。近三年各学科和艺术、体育竞赛获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30多项(400多人次),学校1995年被评为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97年被评为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98年语文科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从96年起,连续四年获全国“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被全国“中华正气”、“强国之路二十年”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称号。99年被评为湛江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
面向21世纪,该校正以“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为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把学校办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声誉的一流学校而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