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伞舞”基本解释
花伞舞 - 简介
花伞舞也叫“刘二姐赶会”,道具是以当地油布伞为骨架,用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伞上装饰着彩蝶、彩蜜蜂、彩花,伞边有线织的彩穗。在表演中,演员们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如风摆柳,非常好看。
在2010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歌舞之乡”信阳商城县就发现了不少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花伞舞、仪式歌最有特点。2010年5月10日,在商城县文化中心,当地群众演员用舞动的花伞、婉转的嗓音,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的记者们做了现场展示。
花伞舞 - 历史
由来
“花伞舞”流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前名为《刘二姐赶会》,内容是表现刘二姐手撑花伞和管家婆一起去游春,在途中遇一位相公,二人一见钟情,虽然老婆婆百般阻挠,但聪明的刘二姐巧妙地用伞的各种动作载歌载舞地向相公表达了她的情意。
发展
据悉,花伞舞最早在唐宋时期,商人从江浙沿淮而返,把江南雨伞带回,打伞以示炫耀。后在歌舞表演中,把伞当道具使用。早期一把伞演变成二把伞,再演变成三把伞。后经过中央歌舞团、河南省歌舞团来采风改编后,借用芭蕾舞的特点将花伞舞改造成经典民间舞蹈,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银质奖。
经过改编的《花伞舞》表现一群农村少女手持花伞外出踏春,目睹山河如画、工厂林立,情不自禁地载歌载舞,赞美繁花似锦的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春天。舞蹈动作主要运用花伞的舞动和优美的造型及舞蹈队形画面的变化,来表现姑娘们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