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家”基本解释
官学家 - 简介
“官”气盎然,早就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生态中的“寻常一景”。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这个定位大约就是说,此类研究课题恐怕不是三五天或三言两语就能结题的。值得关注的是:就是这样的项目里,几位重点高校校长赫然出现在“主演”的行列。分身乏术的高校行政官员,竟然有精力悉心于“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其实,只要晒晒“官学家”们一年的行程表,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官学家 - 表现
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再譬如2010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这样的比率,既“一脉相承”又“绵延不绝”。
官学家 - 反思
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而科研投入也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本应体现科学精神、科学规律的科研资源,却成了“官学家”们的囊中之物,科研资源最终沦为“官学家”们一次冠冕堂皇的财产分配,这比基尼系数的绝对值更令人警醒。当然,事实上科研经费充足的“官学家”们也很忙——忙着跑下一个课题、忙着找只干活不署名的研究生“小弟”。
说来说去无非是“科研行政化”的道理,但是,“科研行政化”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积重难返的?回答这些问题,似乎等不及所谓体制机制的华丽转身:一是财政并不那么宽裕,经不起如此折腾;二是真正做研究的年轻人也等不起,青春不等人。既然科研投入属于财政支出,那么,绩效审计何在?资源配置的程序正义何在?“官”学家在科研项目里飞来飞去,不啻于开宝马奔驰的在经适房里游刃有余——如此昭然的“举报信”,即便监管者假装视而不见,人大何以一应失声?
凡事诉及体制或法律,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科研项目上的沉疴,与其期待一步到位地纾解,不如“解剖麻雀”、厘清大型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的责权利关系。“官”学家们在科研项目中的长袖善舞,本质上和“驻京办”、“建筑转包”并无二样——嗷嗷待哺的中国科技创新,需要从这场奢侈盛宴中清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