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罗马村”基本解释
古罗马村,本词条介绍的是中国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的者来寨,这个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切关注。因为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经过研究史籍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者来寨定居了下来。
历史背景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
古罗马雕塑
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的者来寨本是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
近年来却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切关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众多学者中,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
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引起了西汉将士的注意。
发现过程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
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古罗马村风光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
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靬”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
那么,骊靬古城具体坐落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找到这座古城的遗址,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这一论点。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将追寻的目光停留在了甘肃永昌的者来寨。
关教授发现这座古城时,这座古城已经只剩断壁残垣了。残存的城垣长不过30余米,高不足3米。
据当地人讲,者来寨的这个古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还有近1公里长,它的高度相当于三层楼,城墙上面很宽,就像长城一样可以走汽车。80年代以后,人们纷纷将城墙上的土取下来当做农肥或筑房用,结果城墙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90年代,它已所剩无几了。当地人在炸墙取土时还曾发现过近一小土车铜钱,可惜当成废品外卖了(也有人说是被小孩玩丢了)。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
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发现,者来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发现,这些被外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们总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总要把头发染成黑色。
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还对这里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
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关教授等认为,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
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
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遗址介绍
骊轩遗址处在永昌县的者来寨村,距县城西南10公里。汉初,这里曾设骊秆县,属张掖郡,唐人颜师古所校注《汉书》载“黎轩即大秦国也,张掖骊轩县盖取此国为名耳。”大秦国即指古罗马国:《后汉书补注》载。骊轩县为“骊轩降人而置”。
村民
据考证,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率七个集团的兵力东征安息(伊朗)。结果惨败。克拉苏长子普布利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其余部经多年辗转。在公元前36年前后,相继随从大月氏、匈奴。他们在一场协同匈奴郅支单于与西汉交锋中,被汗军俘获。后来西汉王朝专辟祁连山下今永昌县的者来寨予以安置。汉称罗马为骊,故设骊县,名为骊轩,赐罗马降人耕牧为生,化干戈为玉帛。与华夏民族融合。《晋书》、《隋书》、《大清一统志》、《五凉志》等对骊葶干的方位,骊轩戒活动情况都有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骊轩遗址现仅存28米长,3.8米宽,15米高的一段残垣,夯层在15~17厘米之间。南依祁连山(又称南山)。西邻焉支山(又称大黄山),从祁连山中发源的者来河从中流过。者来河现水量甚小。现在,者来寨为一自然村。
村里人家
身高1.83米,有卷曲的头发与鹰钩鼻的宋国荣,是者来寨人。“我认为我们是罗马人的后裔。历史文献也记载,很早以前就有这种人出现在这里。”他向《世界新闻报》记者介绍,目前该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身材高大、肤色深红、鼻梁高耸、眼睛深陷、毛发棕色弯曲等明显特征的有60多人,特征不明显的有200人,这里的人过去都被称作“黄毛子”。
者来寨杜村民有绿色的眼睛和泛红的皮肤
沿县城西南方向前行约10公里,看见一个高高的“土堆”。据了解,这些都是汉代所建的烽火台,是用来抵御外来侵袭的。宋国荣介绍说,它们大概有2000多年的历史。像这样的烽火台在该村还有很多,大都围绕在村子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高地上。
进入村内,参差不齐地屹立着一栋栋土墙围成的院落,看上去和当地其他地方的建筑没多大区别。在寨子西边有一段残垣断壁的古老城墙,墙体成S型,长约10米,周围用铁链围起来,土墙用黏土夯垒,现在依然坚实,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骊靬遗址”。在离城墙以西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竖立着一座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横匾上写着三个魏书大字“骊靬亭”。
兰州大学历史系陈正义教授从事骊靬研究20多年,他说骊靬古城遗址是从三个方面推理而来的。首先,史料记载,骊靬古城遗址在永昌县南十公里,现在村子后面的山就叫照面山;第二,民间走访,据住在这里的老人讲,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古城,而且那时候北门还在。第三,地理位置,这里当时是一个战略要地,有很多西汉年间的城墙、城堡和烽火台。
奇特民风
在者来寨村,有一种奇特的饼子,这种吃起来香脆可口的饼子,是村民们自家用醒面将含有水果、蔬菜和肉末的浆包裹起来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饼子,再到火炉上用平底锅烤制而成,样子有点像意大利比萨饼。这里的村民都会做这种饼子。除了这些,他们每年过节祭祀祖先,用大枣蒸制一些形状像牛鼻子的馒头。
甘肃省骊靬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关亨说,古罗马特别崇尚牛,者来寨的村民喜欢做牛鼻子馒头、喜欢玩斗牛游戏,体现了他们对牛的崇拜。这种习惯在者来寨周围的其他村落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他们认为,者来寨村民的这种风俗习惯很可能与外域文化有着某种联系。
古罗马人像
这儿还有一种奇特的舞蹈,这种舞蹈叫“节子舞”,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舞蹈。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种舞蹈相传由古时骊靬人“鱼鳞阵”演化而来的,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所以当地有谚语说“古由鱼鳞阵,今又节子舞”。鱼鳞阵是一种以盾牌组成严密的攻防阵列,“其相接次形若鱼鳞”。由于古罗马军阵习用此阵以及欧洲节子舞的发达,当地有关人士在讨论古罗马军团是否在此地繁衍的话题时,还望能从节子舞中寻觅着线索。
出土陶俑
者来寨杜村民有绿色的眼睛和泛红的皮肤
来到永昌县博物馆,走进展览大厅,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展览馆文物考古专家曹生奎向记者介绍,这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他们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兰州大学历史系张正义教授说,“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靬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个汉代出土的陶俑,外观上看酷似欧洲人,这说明陶俑的作者周围生活着很多欧洲人。
骊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上面苔迹斑斑,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靬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还可挖到长着苔藓的铁渣。另外,在骊靬古城不远处竖立的那些烽火台,是“骊靬人”大败张祚军队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阵”,这些都在《晋书·张祚传》中有记载。
永昌县骊靬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靬古城的周围,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尺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
着手研究
尽管不少史学家根据史料记载作出大胆推断: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村生活的上百名白皮肤、蓝眼睛的村民是2000多年前罗马兵团的后裔,但由于史料太少,这项需生物学、遗传学、生命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至今仍没有最终的权威结论。但随着11月6日下午“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揭牌,关于者来寨村“罗马兵团”后裔的各种不解之谜再次被提上学术研究议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将随着研究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清晰。据了解,该中心成立后立即展开的两项学术研究之一便是“早期中国罗马兵团后裔研究”——利用兰州在中国西北的战略位置,发掘、记录和整理丝绸之路一带关于中国早期与罗马接触的丰富历史资源,以解开罗马兵团神秘消失之谜。 意大利驻华大使里卡尔多·谢飒、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为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意大利驻华使馆首席商务代表亚历山德罗·德马西和记行集团总裁李文辉博士、省教育厅副厅长王萍等出席揭牌仪式。里卡尔多·谢飒致辞时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中意文化交流。
据介绍,该中心是西北地区首个以中意文化为研究课题的研究和资源中心,由香港和记行集团总裁李文辉博士资助的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合作成立。中心成立后,将立即开展两项学术研究课题,即“早期中国罗马兵团后裔研究”、“马可波罗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后者主要探寻马可波罗当年沿着丝绸之路访华的传奇足迹。同时,中心将为国内学术和学者安排意大利语言的学习机会,以更有效地拓展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历史及文艺复兴研究的长远学术发展。
里卡尔多·谢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期中国罗马兵团后裔研究"做起来比较困难,我相信中心的成立将为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专家学者可以了解那个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历史学家、研究人员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与罗马军队是接触过的,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里卡尔多·谢飒还透露,他此次来兰并不完全是为中心揭牌,建立与甘肃省更加深远、稳固的合作关系也是此行的重要内容,希望当日的揭牌仪式只是个开始,以后还有更深远的接触。里卡尔多·谢飒表示:“成立中心的目的就是促进中意文化交流,把中国文化带入意大利,把意大利文化引进中国;我们的合作虽是以文化研究开始的,但我们也期望在工业、商业等诸多领域与甘肃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