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基本解释
网络素养,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中的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也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2010年全国两会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
详细解释
概述
网络素养,在2010年全国两会提案中政协委员建议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全面培养未成年人与信息化时代相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现有中小学网络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
提案
政协关注网络素养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等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呼吁尽快开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郗杰英表示青少年对互联网及网络信息的认识和网上行为习惯都是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孩子处在身体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网络光怪迷离,容易分辨不清。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认为,就网络谈网络永远谈不好,网络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中的应有之义。
提案内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
1、从低年级开始的教育是一种疏导,发生问题之后再去堵难度就大了,教材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课程中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建议先作为校本教材开展试点,经过两三年的实践,看效果怎么样,看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否有提高,再作为地方教材来推。
2、如果真想作为义务教育教材,是否考虑与小学的信息教育课程融合,可能做一个整合会更好一些。
3、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设施,广泛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
4、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需要各方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教师等教育主体的网络素养,创新教育引导的形式。
5、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使用各类网络应用载体,建立基于网络的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互动的沟通关系,引导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中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纳入义务教育
网络素养教育亟待教材
张淑琴在学校兼职带安全教育、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她说,有时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会结合实际渗透一些网络素养的内容,但是不会刻意拿出来做这一课。
“目前没有教材和教学目标,这方面更多的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考量。”张淑琴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设置了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以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对未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
有专家认为,网络素养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三是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为此,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中,政协委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材。建议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围绕未成年人应当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开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为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及网络信息、合理使用互联网提供正确方法。
不要增加学生负担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
在提案中,政协委员建议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全面培养未成年人与信息化时代相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他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现有中小学网络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
张淑琴认为,从低年级开始的教育是一种疏导,发生问题之后再去堵难度就大了。但是,她同时表示,教材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张淑琴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学课程中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张淑琴建议先作为校本教材开展试点,经过两三年的实践,看效果怎么样,看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否有提高,再作为地方教材来推。“如果真想作为义务教育教材,是否考虑与小学的信息教育课程融合,可能做一个整合会更好一些。”张淑琴说。
这份提案同时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设施,广泛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
张淑琴也提到,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需要各方努力。正如提案中所表述的: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教师等教育主体的网络素养,创新教育引导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使用各类网络应用载体,建立基于网络的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互动的沟通关系,引导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中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