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叙事”基本解释
私人叙事 - 概述
私人叙事是评述一定历史事件的历史写作方式
私人叙事,指的是从个人的角度,主要以事件“见证者”或“亲历者”的身份,记述、描述、评述一定历史事件的历史写作方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叙事”在大众史学园地中逐渐勃兴,越来越呈现蔚为大观之势。所谓“私人叙事”,又叫“非专业化历史写作”,它带给我们什么,带给史坛什么,值得反思。
私人叙事 - 历史起源
私人叙事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中国古代上大量的笔记、札记等轶事类记录,就是例证。不过,历史中的重复总有其个别化色彩,新时期“私人叙事类”作品的勃兴,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技术背景,正可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从文化上看,史学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场域中,“私人叙事”正是对传统史学中所谓“宏大叙事”解构的产物。在种种解构性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宏大叙事”记史模式的怀疑、不满,促发了“私人叙事”的兴起。从技术上看,信息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大众提供了书写历史的便利。当然,历史解释自身的自由创造性,意味着一般人都可从不同视野和角度对历史加以“解释”,在这一点上,史学类似于艺术。单从文体分类来看,史学作品可纳入广义散文的范畴。但史学作品的写作,比艺术创作更容易走进大众。
私人叙事 - 史坛兴起
1、对“私人叙事”在史坛的兴起,一位当代学者着重从文化心理的角度作了概括:出于好奇、探究乃至反抗之心,人们不会永远满足于严肃、道统、专业制度和礼节提供的历史知识。
2、这些人有他们的欲望与情感,光荣与梦想,并从历史年表、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中获得了情感和血肉上的丰满,为略显沉寂的史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3、历史是一个民族自信心、尊严感、荣辱感的源泉,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记忆,在这一意义上,“私人叙事”使历史写作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扩展了民族历史记忆的空间,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私人叙事 - 出现弊端
1、但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作为历史记忆,当下的“私人叙事”也出现了种种流弊,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较为突出,过于细节的描绘使人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表面上看,一些即时性纪录要比事后的“回忆”更为真实,细节描绘要比粗线勾勒更具可信性。然而,即使这样,人也不可能完全复原历史的细节,正如有学者断定:越是细加描述情节的史书越不真实。这实际是历史写作如何把握真实之“度”的问题。何况,历史是一系列的事件,其中有无数无意识的东西在操纵着个人或集体的趋向,因此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说:“在单一的事件中,没法区分出特殊的因素,因此,也就不能阐明事件的真相。”
2、比前者更引人深思,就是对凡人琐事的“寻找”和“发现”,对私人生活的过度渲染和描绘,隐含着种种偏颇的价值观。比较突出的是不少作品中具有或明或暗的反英雄倾向。当然,我们不赞成英雄史观,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黑格尔也说过:自由的人是不嫉妒的,他乐于承认一切伟大的和崇高的,并且欢迎它们的存在,从这方面看“私人叙事”化写作中盛行的对英雄叙事的解构,无疑又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