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鼓”基本解释
萨满鼓sà mǎn gǔ
萨满鼓是蒙、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神鼓、抓鼓、手鼓、单环鼓,鄂伦春语称文土文。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
详细解释
历史记载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舞蹈的形象。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元代诗人吴莱《北方巫者降神歌》诗中有:“天深洞房月漆黑,巫女击鼓唱歌发。……筝琶朋稍凄 霜风,暗中铿然那可触?……健鹘影势同飞翻。”记载了萨满歌舞表演时,除使用萨满鼓外,还有古筝和琵琶等乐器伴奏。在《多桑·蒙古史》中也载有:“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惘。及神灵附体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吉凶。”清代《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载:“满洲有跳神之俗,其任司祝者,诵祝文舞蹈击鼓……其鼓别有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击。”从元代至今,这种使用神鼓表演萨满歌舞的带娱乐性质的祭祀活动,一直在上述各民族中盛行。相传,旧时满族各地优秀萨满表演者,除参加场面隆重的表演外,每年都有被召进宫为皇帝表演萨满舞之俗。清代宫廷宴乐中演奏清乐的乐器里,就有萨满鼓。
关于萨满鼓的形制,《牡丹江风土志》载:“神鼓,普通圆形,纵八十二厘米,横五十厘米,一面包羊皮,中心一铜环,以四皮绳十字形结框上,上部缀铜钱八枚。”这与《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所记及赫哲族民间流行的萨满鼓基本相同。勤劳的赫哲族人民,聚居于我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三江平原上,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萨满鼓是赫哲族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萨满鼓的外形和使用方法
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近代多用圆形的萨满鼓,鼓面直径50厘米、鼓框高5.5厘米。单面蒙以牛皮或蟒皮,背部置铁制或皮绳编制的圆环,并在环中串有三个小环,手掌抓握大环,拇指、食指、中指伸入小环。以鹿、狍的前小腿或藤棍为鼓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