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粤之争”基本解释
普粤之争 - 简介
广东的很多人现在觉得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岌岌可危,甚至担心推广普通话势必导致粤语的“削弱”乃至“废除”。2010年的一段时间,“普粤之争”及相关事件成为海外高度关注的中国热点新闻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有些人甚至喊出了“保卫广州话”的口号。
普粤之争 - 起源
粤语和普通话之争源起于2010年7月初广州市政协就“加强亚运软环境建设”的一份提案。该提案说,考虑到亚运会期间有大量外宾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访,建议在本地电视台综合频道加大普通话播报时长,以便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外地人更好地理解广州。
应该说,这份提案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为广州创造一个方便各方人士沟通交流的语言环境,不能不说是亚运东道主应尽的一项义务。退一步讲,即使该提议被有关方面采纳落实,也仅仅是加大普通话的播报时长而已,并不能等同于“废除粤语、弱化粤语”。
英文《中国日报》2010年8月12日发表文章:近日,广州相关部门出面否定了此前盛传的关于“推普废粤”的谣言,但粤语与普通话之争还是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普粤之争 - 背景
粤语作为广州人及广东省其他许多地方习惯使用的方言,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并且是其引以为傲的岭南文化的标志之一。可以说,粤语是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形成并得到当地民众深切认同的一种方言。
但也应承认,粤语仅仅是中国众多方言中的一种,它的使用群体也是相对有限的。即使在广东省内,除了约300万人说粤语(广州话)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说潮汕话和客家话。
“听不懂”,往往成为初到广东的外地人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说不好普通话”也给广东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每一种方言的现实困境。
早在20世纪上半叶,以“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为口号的“国语运动”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以副总理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
现行宪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000年,中国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其为国家公务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和广播电视基本用语。
普粤之争 - 经济因素
早先的汉语语言课程种类非常有限,只有普通话和广东话两种。后来,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最早在深圳开始实施,当时将西方国家商业模式带到中国大陆的都是香港的企业家。因此,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同国际上的商业来往日益增多,懂粤语、讲粤语对商业活动大有益处。当时,就连许多英国人和美国人也开始学习粤语。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普通话取代粤语成了发展最快的语言。不管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许多外国人开始努力学习普通话。普通话也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学校里的一项教育计划。中国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在国外大学的协助下,通过“汉班”向各国输送普通话教师、提供普通话课程。
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并非易事。他们中有些人认识到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正如在谈到国际贸易时有人曾说,“要买东西,用任何语言都可以;但要把东西卖出去,非要懂得目标消费者的方言不可”。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希望能和更多的中国人用汉语进行交流。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尤其是南北方言差异较大,给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普通话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南北交流沟通的桥梁。广东讲粤语的人们和国内讲其它方言的人们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呢?有迹象表明,国内讲其它方言的人通常以熟练掌握普通话这一“第二语言”为荣,而广东的人们却以会讲粤语为傲,并将其同经济上的成功联系起来,认为会讲粤语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普粤之争 - 主次之分
从交流、沟通和传播的功能看,粤语在粤港澳具备先天的优势。可是一旦离开粤语区,粤语就不单纯只是劣势那么简单,更多地会表现为一种沟通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粤港澳的电视台如果要上星,如果要面对的目标观众是所有国人或者是全体华人,讲普通话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不二选择。不需要举例了吧,一些电视台的实践和成功经验早就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所有这一切,与选择电视台转换语言、一分为二还是重建无关,而这也许恰恰是此次争端的由来。原本是讲粤语而且拥趸者甚众的电视台突然说要改讲普通话,伤害了其受众的感情,使其感觉似乎本地语言甚至文化都受到了歧视。其实在现有的普通话和粤语共存的条件下,而且广东又是一个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两种语言的电视台共存理应成为共识。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推广普通话的国策是有约束力的,不能以任何理由违背甚至对抗,用粤语来排斥普通话自然也是毫无道理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乡音有感情,不独粤人如此,但是因此而与推广普通话刻意对立起来的个案实属罕见。之所以引起争议,与推广普通话的大方向无关,需要反思的只是具体的民情和策略。
普粤之争 - 反思
在广州市政府做出明确表态之前,所谓的“推普废粤”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在广州,尽管粤语并非学校的教学语言,但目前粤语使用者总人数已经超过了8000万。和讲其它方言的人们一样,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然而相对于全中国13亿人口来说,8000万人终归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尽管粤语使用者的饮食及其它习惯和上海人、四川人不同,但就深层的文化历史来说,他们之间仍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美国这个“大熔炉”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讲各种语言的人们,但公认的通用语是英语。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通过行政手段确保信息以各种语言传达出去。不断扩张的欧盟也将不同国家的语言连结在了一起。在欧盟中,各国语言斗受到了同等的重视。但各成员国也认识到,为了更有效地对欧盟事务进行交流磋商,他们必须从多国语言中选出少数几种作为官方的工作语言。因此,欧盟希望各成员国代表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工作语言。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否定其它成员国语言的重要性。
人们不应把中国的情况同当前西方一些关于保护地方语言的争论相混淆。中国始终致力于在尊重地方差异的同时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团结,中国政府并未对各地方言采取限制性措施。
后来,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声明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有过“推普废粤”的表述和意思,并表示市委、市政府从来不曾有过“废除粤语”、“弱化粤语”的想法。只要方言没有对沟通造成障碍,政府就应当保护方言、鼓励人们讲方言。
这场“普粤之争”告诉我们,目的和意图的沟通才是关键。之所以会发生对政策的误读,或许是人们没有完全明白政策的意图,又或许是人们对政策解读过甚,以至于歪曲了政策原本的意图。好在事实已经澄清,政策的益处也会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