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卫一”基本解释
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又称卡戎,是在1978年发现的。
详细解释
冥卫一简介
Charon(冥卫一、卡戎)——冥王星的卫星
冥卫一又称冥王哈得斯(在罗马神话是普鲁托)在神话图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祇。
虽然在传统的英语发音中神话图中的是坚硬的k声音,但是克里斯蒂在这颗卫星的发音上将ch的发声改为,之后他的妻子Charlene的绰号就是“Char”(碳灰),而sh的发音也在天文界流行了,大家也都随俗的使用这样的发音。在除了英语以外的欧洲语系,依然是使用神话中的发音,念ch的声音。
冥卫一的形成
罗宾·坎二做了一次模拟的结果在2005年出版,建议卡戎是在约45亿年前的大碰撞中形成的,非常像地球和月球的状况。在这个模型中,一个巨大的古柏带天体以高速撞击冥王星,摧毁了自己,也轰掉了冥王星大部分的地幔,卡戎则从这些碎片中聚合而成。但是,这样的撞击应该会使冥王星有比我们发现的更多岩石成分,而卡戎会有更多冰的成分。因此现在认为冥王星和卡戎在轨道上碰撞之前就是两个不同的天体,而这次碰撞虽然猛烈,但仅能将冰像甲烷一样的蒸发掉,却不足以造成瓦解的情形。
冥卫一的物理性质
卡戎的直径约为1,212千米(750英里),正好约为冥王星的一半,表面积约为|4,580,000平方千米,表面布满了冰冻的氮和甲烷。与冥王星不同的是,卡戎的表面看起来可能是被冻结的不易挥发的水。卡戎表面温度约为-230℃,密度为1.63克/立方厘米,显示组成成分中,岩石占了一半多,冰则比一半少一点。其表面大气仅约为0.1毫巴左右,是地球表面大气浓度的万分之一,稀薄到几近于无,现时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冥卫一的表面,以确定该卫星有没有大气层。
冥卫一的轨道特性
冥王星和卡戎的表面,从光度的变化被确认是在相互掩蔽的时期。冥王星和卡戎在潮汐锁定的状态下,以6.387天的周期互绕,所以永远以相同的位置遥遥相对。两者的平均距离是19,570 千米(12,163英里)。卡戎的发现使天文学家可以精确的测量冥王星系统的总质量,而互掩可以计算各自的大小(直径),但是个别的质量依然只能用估计的,直到2005年发现冥王星外围的卫星,才依据外面卫星的轨道细节揭露出卡戎的质量大约是冥王星的11.65%,同时也显示密度为1.65±0.06公克/厘米³,并建议有55±5%是"岩石",45%是冰。冥王星的密度较高,约有70%的"岩石"。
卫星还是矮行星
冥王星-卡戎的质心落在这两个天体之外,因此其中一个并不是真正绕着另一个在公转,而且两这的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因此卡戎不适合被当作冥王星的卫星。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应该是双矮行星,应随着冥王星一起重分类。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年会中有一项草案是2006年行星重定义,建议行星必须绕着太阳运转,并且有足够大的重力使本身成为球体。在这样的草案下,卡戎有资格成为行星,因为草案明确定义卫星的条件是系统的重心必须在主要的天体内部。但最后的重分类将冥王星归类为矮行星,但却没有正式的定义行星的卫星,使卡戎的身分变得很不明确。(迄今,卡戎仍未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列入矮行星的认可名单中)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标准规定:在一个绕恒星公转的多天体系统中,如果主天体是行星,次天体也是球状,又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称为行星,也就是主天体和次天体之间的引力中心不在主天体的内部。这样卡戎星就符合这个条件。
冥卫二(尼克斯)和冥卫三也环绕着相同的重心,但是她们不够大而不是球体,所以很简单的可以认定是冥王星的卫星。(或者,以另类的看法,是冥王星-卡戎系统的卫星)
相关数据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完成了对太阳系最边缘卫星冥卫一的数据估算,断定该卫星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而且没有空气。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006年1月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冥卫一是1978年被发现的,它位于太阳系最边缘的位置,是迄今发现的冥王星唯一的卫星。冥卫一在距离冥王星不到2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两者距离很近,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组成了双恒星系,而不是行星和卫星。
2005年7月,冥卫一经历了过去25年惟一一次掩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冥卫一穿过一个星体的大气,其光线变暗而且被反射。科学家利用此次绝好的机会,通过架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对冥卫一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表明,冥卫一的密度为水的1.7倍,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一个冰体,而岩石则占到其体积的一半。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冥卫一与冥王星的组成相同,支持了前者可能是后者与大型天体相撞后崩裂出去而形成的推测,也解释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为何较近。科学家还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冥卫一的其他数据,冥卫一的直径在1206公里到1212公里之间,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
美国宇航局探索冥王星的计划将于本月中旬启动,耗资7亿美元的“新视野”探测器将用9年时间完成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行程。